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負翁變富翁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許多學生雖然每月打工收入有限,但往往全身穿著非名
牌不用,不斷更換最新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
但翻開這些學生的皮夾,往往身無分文,甚至很多人還欠銀行很多卡債,是個不
折不扣的「負翁」。

回想過去台灣歷經金融及卡債風暴洗禮,根據金管會統計,台灣的40 萬「卡奴」
中,30 歲以下無固定薪資收入的年輕人就占兩成以上,平均每人欠十家銀行共
新台幣200 萬元。

面對這群缺乏金錢概念、超額消費的年輕人,其實不同於過往因經濟壓力沉重,
被迫以卡養卡的家庭。這些僅靠打工賺取微薄收入之年輕人多數因控制不了物質
誘惑,無法量入為出。

這群對自身財務現金流管理失敗的年輕族群,除因許多過度鼓勵消費和發卡浮濫
的制度,但仔細推敲,根本之道存在於台灣欠缺從小開始的理財知識,不懂如何
有效率花錢,這些是父母需要特別留意的。

反觀歐美國家對親子理財的觀念的深耕卻行之有年,甚至納入基本國民教育,許
多學校教材更針對資產負債表簡單現金流量設計遊戲及家庭作業,父母也讓孩子
從學生時期就打工,無論是發報紙或是送牛奶,無非是希望培養開源節流及自給
自足的習慣。

台灣各大金融機構近幾年在親子理財的風潮下,亦提供許多方便家長準備子女教
育基金、或進行親子理財規劃的工具。建議可替子女開兩帳戶。一個練習管理零
用錢及打工收入,另一個則作為累積中長期教育、留學基金,和贈與節稅之用。
擁有自己的帳戶,可以讓子女認識儲蓄帶來的複利效果,建議家長也可先觀察子
女提款卡消費資料,一年內若孩子收支仍保持平衡,才給予可立即扣款的金融卡,之後再觀察一段時間,視情況給予一定額度的信用附卡,讓子女學會如何在
預算內有效控制消費。

許多富翁爸媽最擔心的事,不是如何賺更多錢,而是孩子能否傳承長輩對花錢的
正確觀念及運用哲學,您的子女是「負翁」還是「富翁」?答案就在用錢哲學,
因為懂得花錢遠比賺錢來的更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