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學系 郭姝伶
摘要
"版面編排"這個名詞可說是近一、二十年來產生的"新學問",其實在中國古代的詩畫中,就充分運用了版面編排。在賞析古代畫作時,不難發現,作品里除了圖畫之外,第二順位就是文字了(即我們所謂的文案),由此可知,將文字視為"圖像"的設計,作為溝通藝朮(Communication Art)存在于中國書畫由來已久。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今設計的海報、DM、傳單、網頁及電子信件等,多是利用電腦影像處理及配合版面編輯軟體完成的。本篇文章即是探討研究中國古代詩畫與現代所設計的海報,除了作法的不同外,在其視覺運用上有何差異。
壹、前言
在研究古代詩畫之視覺運用之前,首先要先了解中國的文字─漢字。漢字源于圖畫,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其似畫非畫,似字非字,我們稱為圖畫文字。圖畫文字經過了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現在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已成為筆划省簡、具規模的漢字了。
貳、 文字的產生
人類杜會之初,因生產力極低,為了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采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斗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應運而生。但是,語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遞到較遠的地方,而且,單靠人的大腦記憶是不行的。于是,產生了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
不管結繩記事是用多少根繩子橫豎交叉,那只是一種表示、一種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屬于一種表意形式。它可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絕對不可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
在《中國文字學》中指出:「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几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圖畫轉變成文字。也就是當有人畫了一只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隨看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移轉,變成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一、 西方文字的產生
(一)楔形文字 在紀元前3000年左右,也是西洋文字發生的初期,因記錄文字的工具─紙與筆─尚未發明,采用雕刻的方式記事。當時的亞述人曾用葦管或鑿子,把繪畫轉述過來的文字刻在黏土或砂石上,此即楔形文字。
(二)象形文字
到了紀元前5000~4000年左右,有了埃及文子,其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態,與漢字一樣是用來表示物體的繪畫,及表達思想的記號,也是表現聲音的符號(其寫法能表現發音的方法),這種符號後來被視為聲音符號的起源。埃及象形文字較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更來得具像(如圖2)。在紀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與埃及人有過交易,飽學的僧侶們于是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毋,其對商業交易,幫助很大。
(圖2:埃及象形文字)
而希臘人也因與腓尼基人交易,進而認識了字毋,在紀元前400年左右被予以采用。由于希臘人文化水准高,他們還發明了表達毋音的文字,并把各個字毋加以整理與美化。同時把腓尼基人由右至左的讀法改成橫寫的由左至右。這就是現代西洋文字左起橫寫的起源。(如表一)
(表一:希臘文字一覽表)
(三)羅馬字毋的誕生 紀元前二世紀,羅馬曾與希臘發生戰爭,羅馬征服希臘而接觸到希臘文化、建 與雕刻,希臘字毋亦被羅馬人予以吸收與改進。對于發音復雜的希臘文字,被羅馬人予以單純化,他們以P、H代替了希臘的Φ,并想出了F,分解成單純的發音。
至西歷(西元)開始,大寫字毋已大致完備。大寫字毋廣泛地通行于歐洲各國,十五世紀左右,又加入了JUW三個字毋,變成今天的二十六個羅馬字毋,羅馬人常在公共建 物或記念碑等的石材上刻些葦管筆所寫的文字,使得石材所具有的趣味與手刻的原始文字之美更為突出,稱此為圖拉真大寫字體。
(四)古羅馬體
西元四至八世紀時為著抄寫更多的抄本,自然需要那種快寫的圖拉真大寫字體,于是產生了自然帶有圓形趣味的大圓體字(Uncial)及半圓體字(Half Uncial)這種書寫效率極高的字體常被采用在抄本中(如圖3、4)。
(圖3:4~8世紀 大圓字體) (圖4:7世紀 半圓字體)
(五)小寫字毋的出現
抄本的快寫由于需要筆划簡單且又能分辨字毋,所以盡量使上下延伸或加上豆點,以便區別。到了九世紀左右,出現了小寫字毋,并廣泛地流布于歐洲各國、各種宗教與民族之間。至十四世紀遂形成了黑體字(Black Letter,古哥德體),并衍用至十六世紀。因十三世紀時有造紙朮出現于歐洲,十五世紀又有鐵筆的發明。文字便從雕刻時代進入了筆記時代。
(六)活字印刷的發明
西元1445年德國人谷騰堡(J.Gutenburg)發明活字,制作了有名的四十二行聖經,進入了印刷朮的實用階段,使得手抄的技朮逐漸沒落。
隨著印刷朮的進步,1470年尼可拉斯堅遜(Nicolaus Genson)又發明了原始羅馬體(Original Roman)(如圖5)。以後遂漸有更多的設計師,努力創作優美、易讀的字體,并陸續發表了許多實用的字體。
(圖5:尼可拉斯堅遜的原始羅馬體)
于是,西洋字毋的產生過程,經由埃及→腓尼基→希臘的演變之後,在羅馬體上集大成,被西方世界廣泛運用到現在而風行于全世界。
二、中國文字的產生
(一)漢字的構成
中國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六種文字組成,即人們所說的"六書"。中國文字創造之初,雖與埃及相同,都是由圖畫、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但其進化情況卻不同。中國文字的演化,始終維持著原始的繪畫或符號內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時,在原有文字構成的基礎上,加以種種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1象形
即字的形狀是仿照事物的形體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書寫并逐漸演化而來的。保留著原始的繪畫特徵,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實形象。在靳埭強先生所設計的【漢字主題邀請展的海報系列─山】(圖6),以書法的方式畫出山的輪廓,仔細觀察其內部即是中國文字─山。
2指事
"指事"這種構字方法,是用文字來反映事物的真實狀況的。如人在其上寫作" "(上)。
3形聲
是由形與聲兩部分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為形,字義與水有關﹔而後半字的"可""胡",則與讀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藝朮創作及平面設計上,亦不難找出利用〞形聲〞手法的設計。如圖7,若只看影像,是看不出圖中的男子在做什麼,但是配合文字一起,很容易地知道是在打噴嚏。非常道地的運用鎮〞形聲〞的例子。
4會意
其字的構成原則,是將兩個原有字之字義聯系起來而派生一個新字義,從而產生一個新字。如 "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轉注
"轉注"的含義在于用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例如"考"、"老"二字。古時 考可作"長壽"解釋,兩字相通,意義一致,故這類字稱為轉注字。
6假借
"假借"字,即一字兩用。原來本無此字,然而有些新的意義又無字表達,于是就把這種尚無 字可以表達的意義賦與一個原有的字。如借當毛皮講的"求"字,作請求的"求"即是。
(二)中國文字(漢字)的演變與發展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漢字書體的演變)
1古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8:彥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9,是于1958年設計的。
(圖8)(圖9)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于《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10)。
(圖10:鄧完白 四體帖 篆書)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筆向右下斜 )、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11:曹全碑 八分隸)。"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歸于整齊、規范,轉化而來的 )。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12:鄧完白 四體帖 隸書)。圖13雖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圖11) (圖12) (圖13:1955年設計/局部)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14、15)。圖16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圖14:褚遂良 楷書法帖) (圖15:宋徽宗 詩帖 瘦金體) (圖16:1949年設計)
6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于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7)。
(圖17:董其昌 尺牘冊局部 行書)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于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8、19、20)。
(圖18:祝允明 草書七絕便面) (圖19:歐陽詢 草書千字文局部) (圖20:張旭 狂草)
8印刷字體
印刷朮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于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于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于宋體字適于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朮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其由左至右依序為:疊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