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字几何化 不論是漢字或西洋文字,都是由點、線組合而成的,對于在文字結構的樣式上,具有相當丰富的几合變化,如圖48~50均具有高度的几合性。圖48是直接以几合圖形拼湊成字母﹔圖49及圖50是直接將文字本身轉折處以菱角或圓弧處理,各有不同的風格。
(圖48:1957年設計)(圖49:1955年設計) (圖50:1954年設計)
三、電腦化對版面編排的影響
而在電腦化以後,文字在版面的編排上,就更為方便了。設計者可在電腦上對文字做旋轉、變形、放大縮小、變換質感…等,整個版面亦可做無數次的修改,不像從前,只要寫偏一個字,就要從新來過。電腦可說是萬能的設計工具,而其對現代的版面編排亦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一)所呈現的視覺效果更為活潑 由于市上推出許多軟體程式,使得電腦影像處理的技巧五花八門,延伸了創作者的創意空間,讓平面設計之視覺效果更為活潑(圖42)。
(二)復合媒材的結合 由于掃描器的研發,生活周遭的物質,不管是平面或是立體,均可透過掃描器,結合影像及文字進行結合(圖51)。亦能創作出許多投影片重疊的效果,可算是一種〞新式蒙太奇手法〞(圖52) 。
(三)平面風格具科幻感 因為電腦所提供的技巧非常多,再加上設計者的想像力,其創作空間無窮大,所以設計出來的作品深具科幻的視覺感。
(四)文字變化更為丰富 可直接對文字做立體、漸變…等之效果,較無變化上的限制(圖53、54)。民國四十年到五十年間,早期台灣的廣告因電腦硬體及軟體尚未發展成熟,當時的版面設計上,文字較無變化,圖像少用實際影像,大部份是用手繪的方式完成的(圖55)。民國五十年開始,影像在廣告版面上的運用才慢慢增加,文字亦在同時有較多的變化(圖56)。
(五)色彩更丰富 電腦的色盤是以顏色的演色表制成,提供了使用者在選擇顏色的丰富性。與一般的平面設計相比,電腦平面圖像之色彩要花俏多樣的多(圖57)。
(六)空間感的開拓 電腦平面圖像有個特點,就是空間感的開拓。平面圖像擁有擬真的三度空間(圖54)。
(圖51) (圖52)
(圖53)
(圖54、55)
(圖56、57)
伍、書法在中國傳統繪畫與現代平面設計運用上之異同
在中國文字的演變的介紹,我們可看出中國文字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朮性。中國文字的構成,不外「獨體」與「合體」兩種,都具「完整性」,每個字的組織都像一個個小小的建 物:有平衡、對稱、和諧,與西洋文字由大同小異的字母,排成一橫列的視覺效果完全不同。而書法正是表現中國文字特有藝朮的最佳途徑。然而書法在現代設計的應用,卻是在受到西洋設計概念的傳入後,才又慢慢〞起死回生〞,但在視覺運用上已有別于傳統書畫上的運用。
(一)目的不同 書法在傳統繪畫里是表明當時的人、事、時、地、物或扮演〞傳達情意〞的角色(如圖27)。而在現代設計上是以〞裝飾〞為主,配合著圖像,來傳遞意念。
(二)媒介不同 在中國傳統書畫里,其文字與圖像是以毛筆沾水墨,表現在宣紙上,直接呈現在觀者眼前。而現在的設計品,皆是經由電腦之設計安排,最後統一印刷在紙張上,因此沒有水墨在紙張上的質感。
(三)內容不同 中國傳統書畫的內容,大部分是描述著山水、花鳥、人像、佛像及當時生活情形,而現代的設計內容,因其設計的需要,多著重在廣告的功能。
(四)文字的形式要求 不同的表達內容,相對的其文字的形式要求亦不同。中國書畫的作者,會依寫作時的心情,任意地揮毫,文字的閱讀性并不那麼的講究。反觀現代的設計,因著重廣告的功能,而在文字的形式要求上,以易讀性佳者為優(裝飾性文字除外)。
(五)留白效果 在畫面的構圖,若是填得滿滿的,會令人有透不過氣來及雜亂無章的感覺。空白的最大作用是引人注意,其道理與中國傳統繪畫中適當的留白,講究「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相同。
(六)文字設計 中國文字歷經三、四千年的演變,產生了許多種不同風格的字體,這些字體雖是為了因應時代的需要而〞變形〞,但也有一些是美化裝飾性書體,鳥虫書即是。是古代一種超語言符號功能的社會高貴階層的特殊標記,當作理想的寄托與虛幻的滿足,多用于王侯貴族的自作兵器題名(圖58:吳季子之子逞之劍上之部分鳥虫文)。此種字體可算是中國最早的裝飾文字﹔圖59為拜神祭鬼的神符,其文字丰富的流動感,再加上其他線條的裝飾,帶出了神鬼世界的庄嚴、神秘﹔而現代的裝飾文字,種類更是不勝枚舉(圖37)。
(圖58)(圖59)
陸、中西平面設計之比較
在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一書中提到,任何民族之文化成果,無不深受自然環境、人文思想的影響,而各有不同。由于資訊科技的發達,在設計理論方面我們不斷地受到西方的影響,但是表現在平面設計上之風格,還是與西方有所不同。
(一)文字方面 我們在漢字的變化上不及西洋字母來得丰富,主要對于文字在版面設計上所擔任的角色為表明主題,故以要求字型清晰明了為主。而西方常在文字上大作文章,直接以文字為圖,創作手法較大膽。
(二)版面設計方面 西方常利用插畫做為版面〞圖〞的部分,而在台灣常使用影像為〞圖〞,使用的比率高于西方。
(三)色彩方面 西方的用色大膽,同一版面的色彩丰富,我國在同一版面上所使用的顏色,相形之下保守許多。
(四)就形式而言 西方之平面設計偏向夸張、有趣,反觀我國的平面設計,可算是偏向〞寫實〞。
柒、結論與建議
首位華人國際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在慶祝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美朮系創立五十年所舉辦的【王建柱教授紀念講座】中提到:「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精神與風格特色,每個時代也都要不斷的創新前進,人類的發展才有其傳承的意義…現代化并不等于西化……,中國人應該以更宏觀視野的國際化觀點,來思考未來世界的發展。尤其是切莫落入僅僅是以中國的、東方的,甚至是大陸的、香港的或台灣的…等訴諸民族性的情緒與區域性的觀點去面對未來…在這世紀轉折之交的關鍵時刻,對于當地文化的尊重將是更加重要的課題。……如何將自己的生活、文化發展延續下去,將是每個有識之士的責任,因為這是別人所無法取代也不會幫忙的事。」 以上這一段話對于學習平面傳播的我們而言,更清楚地了解到如何將悠深的中國文化,運用在平面設計上,而不是一昧地西化,將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資產拋在腦後。 在撰寫這篇論文前,對于中國文字及傳統繪畫的領域,不及西洋文字與藝朮來得有興趣,抱著一種〞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心理。然而,在研究了所收集的參考文獻後,才徹底的感受到中國藝朮真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值得好好地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兆復,1987/4,中國畫研究,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2. 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等著,李興才審訂,1998/10,中華印刷通史,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
3. 1989/8,中國文字造形設計 應用、實用篇,北星圖書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4. 張光賓,得「意」忘「形」─談中國畫的變,故宮學朮季刊第三卷第一期,PP.15 ~ 29
5. 叢文俊,鳥鳳龍虫書合考,故宮學朮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PP.99 ~ 119
6. 中華墨寶─歷代名家真跡選粹,1978/9,南京出版公司
7. 李天來,1995/4,文字媒體應用,北星圖書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8. 王慶生,1992/9,繪畫─東西方文化的沖撞,淑馨出版社
9. 高尚仁,1993/1,書法藝朮心理學,遠流出版社
10. 1999/8,文字形意象─中國文字的藝朮表現形式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11. 李美蓉,1996/3,視覺藝朮概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2. 袁金塔,1987/8,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藝風堂出版社
13. TYPOGRAPHY, 1997, Rockport Publishers, Inc
14. The Best of Newspaper Design ,1996
15. Emigre: Graphic Design into Digital Realm, By Rudy VanderLans, Zuzana Licko, and Mary E. Gray , 19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