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的書畫藝朮
中國書畫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傳統繪畫,其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傳統的繪畫具有丰富性及復雜性,從階層上區分,有士大夫畫和民間畫,就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就表現形式上有工筆和寫意…等,種類繁多。其本質上講究筆墨,求形似、意境,不尚華麗趣質 。
一、中國傳統書畫之視覺運用
(一)采用散點透視
所謂散點透視,是指不受固定視圈的限制,將其在不同的視點上,將不同的視圈內所觀察的事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幅畫里,使得視點像是在移動。這種散點透視法,在一些結構復雜、埸面廣闊的畫幅里,更是經常地被使用。(如清明上河圖)
(二)計白當黑
在中國繪畫里,空白是形象的組成部分。不僅襯托了畫面的主體,同時也擴大了畫面的意境,即所謂形象的延續。中國藝朮中的「留白」是一種更大的謙虛,雖不著墨,卻能讓人的性靈與思維恣情奔馳,而獲得無窮的妙悟,若是填得滿滿的,會令人有透不過氣來及雜亂無章的感覺。空白的最大作用是引人注意。這種畫面的構圖方式,亦被廣泛地運用在西洋式的現代版面設計上,圖21雖然以黑為底,但很明顯的,突顯了右上角的圓,所空出的一大片黑,同樣有〞留白〞的效果。
(三)平面布局
中國畫常見的立軸和長卷的構圖形式,前者是近的居下,遠的居上,近不擋遠,愈遠愈高﹔如宋代夏 所作的西湖柳艇圖(圖22)。後者是愈遠愈向左或右發展。由于采平面布局,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鳥,都不在畫面上出現一條明確的地平線。
(圖22)
(四)筆墨技法
筆包括點、線、面、皴、擦,其中線是最主要的﹔墨有時候還包括色彩,而一般是指水墨。在用筆方面則有方圓正側、轉折頓挫﹔用墨則有濃、淡、乾、濕、黑、白等,都是基本內容。筆法是表現物象的形體結構,墨法是表現物象的濃淡虛實,甚至是體積和質量感。
(五)刪除明暗
因中國書畫家喜歡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觀察繪畫,故無法描繪固定光源和采用西方繪畫「以光分明暗面 」。轉而著眼于利用水墨的濃淡變化,線條的輕重轉折,并運用線條來概括物象來表現其形體結構,即所謂的「骨法用筆」。如圖23徐悲鴻的【晨曲】,圖中麻雀的身體,即利用水墨濃淡變化來表現,并利用線條的粗細來畫出樹干。 (圖23) 這種「骨法用筆」亦被西方廣為使用,更運用在服裝設計的手繪稿上(如圖24、25)
(圖24、25)
(六)色彩的運用
由于植物質顏料的大量使用,使得中國畫的色彩風格以清新淡雅為主。但我們可發現,在中國畫中常采用對比性的調和,如工筆畫的石青石綠和朱砂,寫意畫的花青和赭石女,都是從強烈的對比中取得調和,很少有中間色調,尤其在工筆畫之表現上特別明顯。
二、文字在傳統繪畫里的運用
(一)書畫同源
文字起于象形,是世界各民族的共通現象,隨後陸續轉為拼音。惟中國文字依形附聲而產生意義,一直保存了原始描模的風貌,尤其在商代早期銅器上的銘文圖象意味更濃厚。書畫家呂佛庭,就以書畫同源與書畫分流的意境,創作了文字畫,利用甲骨文的象形字為圖像(如圖26)圖中的鳥與魚,就是甲骨文。
當文字發展到草書的階段時,因書寫工具及材料制造的進步,使得文字書寫由靜的點畫產生了動的筆勢,字的體態有了情意,即所謂的字勢。書由點線構成文字符號,畫是仰賴點、線攝取物象,兩者同源,分派發展,再融會貫通,徹底丰富了中國繪畫的形式和內涵。
(圖26:呂佛庭之文字畫)
(二)題詩加跋
在畫上題詩加跋,為中國畫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精練的題跋(包括印章的運用) ,是畫面的補充和闡發,打破了繪畫的局限。文字表達了繪畫所不能表達或不必要表達的東西,更襯托出畫面的詩情,增加畫面內容的深度,有助于畫家思想感情的傾露,更能使觀者感受其境。中國字體的結構是由點、划、撇、捺等搭配組合的,再加上運筆的變化,使書法既具有形式美,又體現出丰富的節奏感、韻律感。更添中國繪畫的活潑性。
海報的興起,可說是中國畫上題詩加跋的延伸,同樣具備圖像及文字,其中的文字(文案)一樣能夠增加畫面的內容,只不過大部分的海報是以文字為主,圖像為輔的藝朮設計,與中國傳統書畫以圖為主,文為輔的順序有點不同。海報因其性質不同,所使用的文案性質亦異。圖27是以圖畫出主題,以文字來傾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圖28是戴秀菁于1986年設計的新春音樂會的藝文海報,以文字直接寫出主題,利用影像表達音樂會所帶給人的意境。
(圖27:齊白石【農具】【柴爬】) (圖28:戴秀菁,1986,新春音樂會)
肆、現代之平面設計
每個時代的設計風格與內容,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在生活富裕,科技及資訊發達的現今社會,最能代表這些現象的,就是隨手可得的傳單,及隨處可見的海報。因其具有商業目的,故在版面編排上,特別注意文字的易讀性(readability)、視覺的注目性,進而吸引消費者。在西方強權的時代,主導著全球政經局勢的發展,面對西方如此強勢的媒體傳播,對于國內現代平面之設計,其影響深遠。
一、現代平面設計之視覺運用
(一)追求平衡的構圖原則 由于人對各種對象物,在觀察其間的位置,份量的變化,水平、垂直軸的位置等,在心理自動性地調整。在平面設計的技法中,混合了所有的圖形或色彩,文字等要素,為使其能均衡地在同一個圖面上表達出來,必須注意規格、形狀、色彩、位置、距離、面積等各方面在視覺上或心理上的平衡。如瑞士設計師阿憫.霍夫曼(Armin Hofmann)于1963年設計的【威廉.特爾】戶外演出海報,以背光的蘋果及投影形象,與大小漸變的字體構成對比強烈的畫面(圖29)。而在中國書畫藝朮里,亦注意到了均衡,如倪瓚作的容膝齋圖(圖30),以偏左的安排來取得畫面的平衡。
(圖29)(圖30)
(二)重度原則 1重度由畫面上位置計算離中心點愈遠其重度愈重。2上重下輕原則。3左重右輕。4遠重近輕。5同面積明亮的顏色比暗的顏色輕。6畫面中引人注意的地方雖小,但重量大。7單純有規則比單純不規則來的重。八獨立的東西重量特別大。9直的型比橫的型重。10動態的景要比靜態的景來的重。 約瑟夫 穆勒─布洛克曼于1958年設計的【保護孩子】海報,利用左重右輕的重度原則,加強巨大傾斜的機車與孩子之間的對比,更顯示出孩子的弱小(圖31)。而中國的倪瓚作,其漁村秋霽圖(圖32)的遠山較近樹的重度重,利用題跋來均衡畫面。
(圖31) (圖32)
(三)群化原則 群化原則內容包含類似的原則、近接的原類、長度原則、閉鎖原則、視覺律動、對稱原則、共同命運原則、好的連績原則…等,以尋求畫面的統一。在徐悲鴻的【群樂】里,亦運用了所謂的共同命運原則來表現其主題(圖33)。圖34則以色或明度的類似來統一畫面。
(圖33、34)
(四)視線的誘導 做海報或簡介時,以傳達資訊為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法。利用圖像或文字,來引導觀者的視線。如圖35,八大山人作的寫生冊之二,圖中飛禽的視線會引導觀者的目光。為了一見就能了解其內容,常以大又醒目的顏色來引導。如圖36,一條文字線條沿著S的路線,既具有視覺誘導效果,亦不失識別性。
(圖35) (圖36)
二、文字在版面編排里的運用
文字依書寫的方式不同,其字體大抵可分為書寫體及印刷體。
(一)書寫體 此種字體具有個人的風格和奔放的氣息,且能表現出字體的基本性格,如手繪體(圖37)、書法、手寫體等屬之。通常用來當作字首或標題,或和插圖結合在一起,如圖38是美國索爾巴斯(Saul Bass)于1983年所設計的【音樂中心統一基金】海報,即使用明快的筆法,繪描一把彩虹傘,配上手寫文字,簡潔明朗,極富人情味。圖39為靳埭強所設計的漢字主題邀請展之海報系列其中之一,他以草書表現文字和設計創作者的情懷,追求一種清逸的文化境界
(二)印刷字體 因此種字體沈靜、中庸,適合用于內文部分,使觀者較易閱讀。如圖40由奧裔美國設計師哈勃特.拜耶(Herbert Bayer),于1926年設計的【漢斯. 爾席教授建 攝影講座】海報,其以理性的几何,構成空間與字體的編排設計,全以無襯線字體和几和形,創造了簡潔易讀的風格。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字型的變化,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及樂趣。但若使用在傳單及海報之運用上,在講究速度的時代里,文字必須讓人很快地辨認、確實地了解才行。故以簡潔明了、優美易讀者為優。若設計美麗而造成辨認上的困難,便違背了文字的使命。一般文字最基本是運用在文案及標題上,但隨著設計理念的創新,使得文字在現代平面上之運用不再是文案及標題那樣的單純。
現代文字之運用,大概可歸納出下列五項:
(一)以文字為圖像 如圖41,版面上的英文字母B其實仔細看是一張椅子,保持文字原本的面貌加以變化,與前頁的圖六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以文字為圖像的運用,其文字本身具有文字與圖像的雙重身份,可應用于Logo的設計上。
(圖41:Logo, Basel Museums,1980)
(二)將文字圖像化 顧名思義,即是將文字以圖案的身份呈現,成為圖像的一部分,圖42是由Deborah Littlejohn 及Shelley Stepp設計的CalArts Spring Dance海報,利用電腦繪圖及排版軟體將〞DANCE〞這個單字,作旋轉的視覺效果,呈現舞動感。另一種文字圖像化是拉近文字與裝飾物體相似度,混淆視覺感。
(圖42) (圖43:1982年設計)
(三)將文字編排成圖 即圖案由一個個文字或字母組成的,整體而言為圖,但就個體則為文。如圖44將中國古老的勸戒殺牛歌的文字繞成牛形的身體,頗富趣味性。圖45是Dana Lytle所設計的,利用字母拼組成人形。這種將文字編排成圖的手法,對于文字內容的順序,變得并不那麼重要了。
(圖44) ( 圖45)
(四)配合相關圖像 即利用與文字有關之圖像,來裝飾文字。如圖46楊勝雄于1991年設計的【中國民俗之夜】海報,以中國傳統布袋人偶來點綴標題文字。圖47也是常見的情形,使用影像作為文字之本體,尤其在英文字母的設計上最常出現。
(圖46)(圖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