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五陰


「心經」-色、受、想、行、識  427229 2009-06-15 12:42

「心經」常常被大家所讀誦,不過,它到底在說些什麼,我想大多數人都是一知半解,我自己也是。但我可以確知的是,它不是只是拿來唸誦而已,其內涵極深,必須經過長時間思惟,並與日常生活的體悟相互對照,才能對其中的意義有一點瞭解。我不敢冒然說自己要解釋它的意涵,只是想分享一點自己的心得,特別是容易被誤解之處,我想分幾篇短文來簡述之。

首先,必須說明所有佛經都是翻譯的,有時候用字遣詞和我們一般認知不同,所以難免造成誤解。「色、受、想、行、識」被稱為「五蘊」,「蘊」是聚積、累積的意思,也就是五種會在我們身心造成累積的狀況。

「色」:指的是一般的「物質」,例如物體本身以及顏色、大小、粗細等等。所以「色即是空」的意思是「一般物質不可能恆常不變,它是由很多原因與因素所造成,所以具有空的特性。(空,不等於沒有!)」

「受」:身心的感受。
「想」:內心的思考、思惟。
「行」:行動。
「識」:內心底層的作用。

我現在要引用「俱舍論」中的例子。例如我們要自己煮菜請客人吃,必須先準備鍋碗等器具(色),食材(受),調味料(想),下廚去料理(行),最後食用(識)。

我自己舉的例子:早上進辦公室,看到老闆臉色難看(色),心理覺得不安(受),開始胡思亂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什麼事(想),這些在心裡產生交互作用(行),於是心情低落,做事沒效率,這樣的影響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無形的作用(識)。以上五蘊不斷累積,若不善加處理,久而久之,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其實,老闆因為和老闆娘早上吵架,所以臉色難看,我們所見的、所聽的、所聞的,並不一定是我們所想的!

以上的解說非常簡單,無法詳盡說明,只是想初步讓大家瞭解。「心經」可以很簡單地用在生活上,也可以非常深入去理解,慢慢地去了解它,會發現一個新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