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我往哪裡去

我往哪裡去>>>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站,而是生命的蛻變。

活動目標:使學生了解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普遍的生命現象。
打破社會的禁忌,用健康的心理討論死亡的問題。
使學生了解生命的價值,並非取決於生命的長短,藉以調整對生命的態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幫助學生從信仰的角度,認識死亡,進而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使生命更積極,活得更有意義。

一、引起動機:1-1暖身操:
簡單描述鐵達尼號據情,引進討論。
兩位女主角對死去親友的表現:思念、悲傷、生活步調失常、失落感。
由學生發表:寵物死亡或失去親人的感受。

二、討論:
2-1來自腦海的消息
1.教師列舉出最近幾年發生的重大意外事件有哪些?
(1)1999.09.21 台灣大地震
(2)2001.09.11 美國恐怖事件、雙子星大樓倒塌。
(3)2002.05.25 華航CI611空難。
(4)2002.10.24  俄羅斯劇場,遭車臣游擊隊佔據,人質傷亡達200名以上。
2.請學生針對以上死亡人數中,檢視是否包括男女老少、貧富貴賤。
3.請學生發表可能在一般生活中,導致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4.教師講述『死亡的本質與意義』作本活動之結論。

2-2延續生命的價值
學習單第一題:強調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長短無絕對的關係。
提供剪報資料:如『抗癌小鬥士吳冠憶美畫人生』。
周大觀:星星的故事、我還有一隻腳。
4.針對這兩個人,請學生創作有關死亡的優美詞句,如:

三、結論:
生命的句點、圓滿的結束、跟世界說再見、死神的造訪、人生的休止符、隕落的流星、謝幕、終點站、花兒凋謝、彩虹消逝了……。

2-3來自宗教信仰的助力
1.由學生發表參加喪禮的經驗。
2.由老師歸納各大宗教對死亡的看法及處理方式。
3.學習單第二題─連連看。

3-1教師總結:發揮人性的光輝:
1.提供『戴晨志─你是EQ高手』遺愛人間文章。(器官捐贈)
2.『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摘)
3.學習單第三題:請學生認真思考人生的結局並填入自己的感想。
◎結論:
人活著,便應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尊重生命,進而對自己的生命做長遠的規畫。

【我往哪裡去】學習單

一、生命的價值
請在圓內隨意畫14條弦,若弦的一端代表生,另一端代表死,則此弦的長短代表生命的長短,請填入右邊空格適當的人名、資料。
   
代表某人的姓名   活幾歲   值得懷念的事蹟

問:由以上實例,你()認為壽命的長短與人生的價值是否成正比?為什麼?

二、連連看
  對死後歸宿的說法       各大宗教別             喪禮儀式
極樂世界與地獄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    面向麥加祝禱
阿拉樂園與火獄       佛教                  追思禮拜
天堂與地獄           道教                  道士超度法會
仙界與地獄           伊斯蘭教(回教)        唸經法會


三、生命的光輝
    假如生命只剩一個星期,你會想到什麼,請寫在空格上。

一般人對死亡由於存在太多的不了解,因此格外地感到恐懼,導致避而不談,認為這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厭惡去提到它,但死亡卻是生命的一部分,生死是一體兩面的,有位知名的學者說:『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死了,因為生的末端就是死的開始。』(馬尼利亞斯),雖說得消極些,但事實也是無可否認,經過歸納,人對死亡普遍採取恐懼的態度,原因有四:(1)對未知的恐懼;(2)失落與分離的恐懼;(3)死亡的形貌及死亡過程的恐懼;(4)未了心願的遺憾及對人生過程的悔恨,來不及補救的恐懼。唯有試圖去了解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歷程,死是一種自然的、普遍的生命現象,它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人並不一定會老,但一定都會死,有一天我們自己會離開這個世界,親愛的人也不知何時,並以何種方式死去,因此,我們應該坦開胸懷,以平常心來看待死亡,把它當成一位很好的老師,讓我們學習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有意義,也學習生命中不要留下後悔、遺憾。

我們從小就喜歡讀童話故事,而其中有關死亡的故事有:
王爾德童話故事:快樂的王子與小燕子。
安徒生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秦始皇派徐福帶童男童女到海外尋找不死之藥、漢武帝聽信術士服用長生不老的仙丹、嫦娥奔月的故事都與死亡議題有關。

資料一:認識死亡
死亡的不可逆性:無法逃避、生命的結束。
無機能性:不再活動、生物不再有生命。
普遍性: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一律需承受。
原因性:天災、人禍、疾病(由學生發表各種外在原因)
宗教、俗世對死亡的看法。


資料二:死亡的原因
天災:921大地震、饑荒、瘟疫、登革熱、腸病毐、風災、水災、土石流。
人禍:戰爭、恐怖事件、車禍、兇殺、火災、自殺……飆車。
疾病:癌症、狹心症、肝病。
自然死亡
流產

資料三:宗教信仰有助於積極面對死亡
各大宗教都認為死亡只不過是一個空間轉換到另一空間。
都認為靈魂有所依託:基督教主張人的靈魂由神而來,死後信的人也回到神那兒去,因此稱死為榮歸天家;佛、道教則認為可經由誦經超度亡魂找到歸路,不忍直說死去,而說往生。
對失去親人的遺族,用宗教信仰的力量,較能疏通悲傷的情緒,尤其是重大的心理創傷,久久不能平復,通常靠宗教信仰來撫平破碎的心靈。
宗教信仰都是重視來生的報賞,因此,教人在活著時要多行善,並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當有一天離開世間,靈魂才能得報賞,所以較能以豁達的心情面對死亡。

   -        
1999.09.21-台灣集集大地震
2001.09.11-美國恐怖事件、雙子星大樓倒塌
2002.05.25-華航CI611空難
2002.10.24-俄羅斯劇場,遭車臣游擊隊佔據

(附錄二)
抗癌小鬥士.吳冠億美畫人生
開畫展 空前絕後 看死亡 無畏無懼 慰父母 天國已近

    獲頒「二000年全球抗癌熱愛生命獎章」的抗癌小鬥士吳冠億,昨日遷入高雄榮民總醫院安寧病房,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明天將在榮總為他舉辦首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畫展及音樂會。
    曾經燦爛的臉龐不斷消瘦,慧黠靈動的雙眼凹陷在窟窿裡,四肢只剩皮包骨的吳冠億,本來還堅持不進醫院療養,在父親吳俊雄及母親張寶投不斷勸說下,最後因為「不入院就沒辦法看到自己的畫展」,勉為其難搬到榮總十樓的安寧病房。
    去年十月還就讀道明中學英文資優班,吳冠億自剖個性是自傲、好勝、有表現慾,小學一、二年級導師陳淑珍說他是『出類拔萃天才型』學生。
    對一個小學二年級智力測驗即高達150,三、四年級熬夜研讀『孫子兵法』,參加繪畫、作文比賽獎狀不斷,習琴四、五年並接受七級檢定考試的人來說,學習謙虛真是最困難的事。
    若是看過吳冠億即席創作鏗鏘有力、對工整的律詩絕句,或一派清新純情不失浪漫的散文,就會相信『琴棋詩畫樣樣通』的形容絕不是恭維。
    身為長子的吳冠億嗜畫如命,吳俊雄說兒子是同學口中的『小博士』,每次問他要什麼獎勵─除了書、還是書,家中一套套藏書都是他的寶貝,『別人想盡辦法要孩子唸書,我們倒希望他少讀點!』語中既是驕傲又無奈。
    吳冠億的腦瘤長在腦中幹,接受放射線治療效果有限,今年八月間發現癌細胞在脊椎擴散,病情急轉直下,思維記憶不再敏捷,鎮日躺臥沈睡,排泄無法自理,疲倦到一天連話都說不上幾句,最近三、四天稍微好轉。
    受洗成為基督徒的吳冠億面對死亡的堅強勇敢,任何人都動容,連吳俊雄大婦還接受兒子的心理輔導:『我到天國是得永生,哭什麼!』
    張寶投強調,不對兒子隱瞞病情,做什麼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甚至連後事都交代好了,但『骨灰撒入太平洋』的要求,因她堅持不准而退讓。目前吳冠億以意志撐下去的原動力,為的是想親手摸摸自己的書、等看自己的畫展,至於老師協助蒐集詩詞、集結出版的書,正由東光國小五十位同學為他畫插畫,還要一段時間。
    他在散文『秋夕』寫著:『曾經美好,但也不必太感傷,只要相信,情感終究會飛揚…』
(摘錄於88.10.28自由時報)


   (附錄三)
我還有一隻腳─周大觀
抗癌小英雄周大觀,才活了九歲,但卻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中。他的故事和詩集,感動過千千萬萬的人,且正陸續出版為日文、韓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和西班牙文;香港和中國大陸,更列為中小學教材。他已成為台灣能用自己的故事和作品,閃耀在國際文壇上的第一個小朋友! 上帝幾乎把所有「好孩子」的優點都集合在他身上,卻少給了他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健康的身體。本書把周大觀冷靜地和疾病搏鬥、他熱愛生命、熱愛別人、熱愛地球的小故事和過程,都寫了出來,不但動人心弦,也充滿了啟示性。他為我們留下了活生生的、最可貴的生命教材。 大觀,像是天上的小星星,努力地散發出光和熱,把愛與希望,照耀在大地!
(摘錄於財團法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附錄四)
隔天清晨,全家搭機至台南。在殯儀館告別禮拜中,姐姐安詳地躺在棺木裡,她的額頭被小貨車撞得青紫一片、兩頰浮腫。媽沒有號啕大哭,只是淚水不止地流著;看到一手撫養長大的女兒,冰冷不動地躺著,她一定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而父親,強忍著悲慟之情,哀謝前來引唁的親友,他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即使是最心愛的女兒,若是出自神的旨意,也必須學習謙卑與順服。」
    告別禮拜後,大家瞻仰姐姐遺容。媽最後一次撫摸愛女臉頰,也置一朵白花在姐姐胸前,並以她數十年一貫的禱告方式─低頭雙手十指合掌,虔誠開口祈禱,祈求天父接納姐姐的靈魂回到天家。
    火化時,姐夫點燃瓦斯,熊熊烈火將姐姐的遺體燃成灰燼;然而姐姐的肉體與精神仍「遺愛人間」!因當車禍發生後,哀痛不已的姐夫立即決定,將姐姐的一對「眼角膜」捐出,幫助兩名盲人「重見光明」;其他器官則因急救過慢,血壓降零,以致無法捐助他人。
    站在長庚醫院姐姐名字前面,我心中突然感到一股驕傲,因她雖然離開人世,但卻仍然幫助著他人,讓別人的眼睛得以看見!
    而更可敬的是「姐夫」,他在妻子突然遭到變故,看著原本美麗的太太,剎時變成「冰冷不動」的屍體時,還能夠壓抑內心的哀傷與悲痛,鎮定地決定捐出愛妻的「眼角膜」,讓愛永留人間,這豈不是「高情緒智商」的表現?
(摘錄於戴晨志「你是EQ高手嗎?」)

(附錄五)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摘)
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像春天的風。一個大學時代甚為老師器重的學生,畢業之後浮沉於社會的洪流,舊日的理想則幻滅遠去。說是要和老師保持聯絡,但是卻16年未通音信。然後,有一天,他突然在電視上看到了已經老去的教授,而教授只剩下沒有多久的生命。於是,他們再度重逢,教授重新給他上了14堂課。所有的課都是在星期二上的,甚至最後教授入土的日子也是星期二。這位學生就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你可能不認識米奇,但他是美國知名的體育記者和專欄作家。他的老教授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罹患了一種簡稱為ALS的重症。這種病的症狀是肌肉會從腿部逐漸地萎縮,當萎縮到達肺部時,生命隨之結束(著名的物理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就是得這個病)。<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墨瑞在最後的日子中和米奇談論有關愛、感情、寬恕……等人生課題的一個紀錄。米奇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就像當年在大學的時候一樣,選修每個星期二墨瑞的課。所以很難想像,看著自己一天天地接近死亡,是一種什麼滋味,特別是這種「接近」可以「感覺」得到的時候。身處其中的墨瑞是這樣看待的,「若有必要的話,我會好好哭上一場,但哭過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來看我的人,我聽到的事情……」「看著自己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這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墨瑞的幽默樂觀和對生命的熱情,伴隨他的處境,讀來格外令人感動。這個垂死的老人誠摯地向他疼愛的「夥伴」(兩人在大學時代以「教練」、「夥伴」相稱)傳達,真正可怕的不是生命結束,而是活著卻不知所做為何。有很多人其實在活著的時候就已死去。「死亡,是件悲傷的事,米奇,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 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可能大多數人都還沒找到自己的答案。米奇在社會中沈浮了16年,擁有了名利,但他直到再度和老教授重逢,才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柔軟了他世故冷漠的心,也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生活和價值觀的角度。  
米奇的文字十分精練,也相當流暢。讀著讀著,常常會感到心裡好像被什麼觸動了,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流過。
感想:每一個人的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到盡頭,但很少人能夠在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還能暢談生與死的問題。墨瑞卻是這些少數人之一,他不畏懼病魔的侵襲,反而以一種哲理思想的角度來思考生與死,以最後的時間來告訴米奇何者為生命的意義,並以一種超然的態度來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近來減輕自己身心的疼痛。這是一本能夠教育自己如何以更開拓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生與死,而不以畏懼的態度來面對事物的處理態度。使人可以有更樂觀的看法,去面對一切迎面而來的挑戰!!!
佳句:
「活著,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真正可怕的不是生命結束,而是活著卻不知所做為何。」
「有很多人其實在活著的時候就已死去。」
「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
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可能大多數人都還沒找到自己的答案。讀著讀著,想到自己的人生也應以「有限的生命,發揮它無限的潛能」,期待每一天的生活到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