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科舉制度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熟於唐朝,在中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廢除,而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持續了1300多年。現代社會選拔公務員的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童生試」明清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一次的考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 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考試由禮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貢士親自策問,或委派大臣主管。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的稱號;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  “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進士」殿試一、二、三甲統稱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佈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後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
「太學」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武舉」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500次。相對于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武舉出身的官員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從宋代開始,武舉不只考武力, 而要副之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